在钢琴教学中,初始练习一首曲子或解决某种技巧时教师时常要求学生进行“慢练”。那“慢练”到底指什么呢?为什么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慢练”,他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先解释“慢练”,它是指把乐曲或原有的音乐速度风格放慢后加以练习的习琴方法,它绝不是演奏心理惰怠,演奏状态松垮,触键随意的漫不经心地弹奏练习。
我认为在‘慢练“的过程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慢练”不是越慢越好,要根据自己弹奏曲子练习的熟悉程度选择稍慢的速度,否则就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点上我感觉颇深,在一次演奏之前由于老练习不好乐曲中的一个难点部分,于是老师就要求我慢练,可是当时并没有真正理解慢练的意义,一直用最慢的速度练习,可到了演出那天也没有弹好,这令我非常苦恼,在失败后我总结经验,相对的提高点速度,在自己能完整弹奏的速度循序渐进,终于攻克了难关。这次的成功令我非常欣喜。通过这次比较,我也分清楚了“慢练”,可以说“慢练”前与“慢练”后的区别:在慢练前弹奏的音色比较硬没有弹性,而且颗粒感不强,模糊不清。加快速度就容易断或漏音,曲子的音乐性就不强,强弱关系出来不理不好,不能达到作品要求,而经过“慢练”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慢练”的重要性,因为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慢练”在钢琴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慢练可以解决以下的问题:
第一.乐谱的准确性问题。
在遇到大跨度的琶音和音位间的大跳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其原因是对琶音转指或音之间大跳的距离心中无数,不善于使用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及某些不良的习惯动作所致。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对琶音及大跳音的距离做到心中有数呢?“慢练”就可以做到,因为在“慢练”的过程中思考的时间变长了,手指在键盘上的运动能充分放映到大脑,渐渐的手指、手腕、手臂配合的距离感就形成了运动神经的条件反射,从而解决了在弹奏过程中的准确性问题。
第二.音乐的完整性问题。
初练一首曲子,不仅要弹准音符的高度与节奏,而是要把乐曲中的节拍的速度、表情、奏法、指法、指序等音乐速度之外的全部音乐信息内容都应该整体关注完整性问题也是钢琴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贝多芬奏鸣曲中的p与ff的特质力度;《悲怆》(贝多芬)开始的第一小节就出现了ff与p,因此都需要在“慢练”的初步过程中加以认识并努力实践。心理效应和生理机能表明,弹奏学习中的“慢练”能使大脑从容地把演奏概念及要求想得清晰正确,继而弹得理性完整。这也是弹的好坏的基本条件。
第三.手指的力度问题。
表现为强弱不鲜明,渐强渐弱幅度不到位。其原因在声音控制的训练及多种触键方法的变化上,有的与和弦八度的用力方法有关。这样的问题同样可以用慢弹来解决。首先慢弹可以提高手指控制力,充分感受触键的感觉,这是因为在演奏歌唱性旋律的时候,触键则不同,要注意触键点和触键的速度。手指的触键不是靠近指甲的“点”,而是靠近指甲的“面”,手指放平一些,用肉垫较厚的部位去弹,触键要慢,触键的瞬间是缓冲。要慢慢的把力量送到底,用慢弹把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可以很好的感受触键的感觉,可以更加深刻的记住这样的感觉,提高手指的控制力。
以上说到的八度和弦的用力也是可以做的更好的。通过“慢练”可以更好的注意“手架子”即1、5指及2、3、4指的掌关节要形成非常坚实稳定的拱形。弹八度时当1、5指触键时其它手指无论弹与不弹,却应处于积极状态,1、5指的有力支撑有助于增强手腕的力量。用慢速非连音反复体会手臂落重量落下,把力量均衡地支撑在1、5指上,下键后手臂、手腕立即放松。让手指明确地感受到力量下沉及指尖的支撑,只有在慢练的基础上练习才能把八度弹的得心应手。
第四.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其实演奏中的放松问题与紧张用力是相对统一的关系,就象说八度用力上一样,在手臂落下触键的瞬间是紧的而下键后就要立即放松,因此这个关系是相互存在的又如:车尔尼“849”练习曲第25首第一段右手是连续的琶音下行旋律,“力点音”的小指或无名指弹奏应该触键深透有力,而右手的虎口肌肉和拇指关节等应该松弛移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右手是激烈升腾的琶音上行,指根联动指尖松弛贴键弹奏,但句尾强有力的和弦要有紧密反弹点。针对上述内容,只有聚精会神的“慢练”体悟,才能防止痉挛状态下弹奏的弊端。演奏中的紧张僵硬有“异域放应性”的特征,练习成功后的轻松流畅方可实现放松,也有的学习者在空间的变化上会产生紧张,特别是要面临演出,这样会使手指不听使唤,故而以演出失败而告终,这就需要在之前的慢练,使自己在最慌乱的场合也能轻松的演奏曲子。故“慢练”应贯穿在学习生崖的始终,它是解决艺术演奏“放松”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五.演奏的速度问题。
表现为速度上不去不,达不到作品要求或者弹奏动作较慢速度一上去便出现双手不齐声音不清楚等。其直接原因往往是“慢练”练的不够。因为慢弹时的弹奏动作较慢,可以到位的使用手指,特别是4,5指在“慢练”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力度并可以加强,灵活度也相对提高。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其实我在习琴过程中也遇到了速度上不去的问题,可以说速度问题是每个学习者的必经之路吧!实践表明,通过“慢练”4、5指的力度提高了,各个手指的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解决了协调问题也提高了速度。
第六.双手配合问题。
追求双手声部的自然完美。配合问题包括不同声部的配合,双手不同声部、不同节奏、不同奏法的配合,手的演奏与脚踏板的配合等。各种配合问题首先是大脑对有关肢体的配合效率问题,其次也与具体的手指训练有关。双手声部结合关系有:(1)“复节奏”关系,如贝多芬第一奏鸣曲第四乐章第26-33小节右手是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左手是八分音符的常规进行,双手“三对三”的关系。(2)复调作品中的声部句法走向与句逗终止不同步的肢体形态,如巴赫创意曲中右手是“句法呼吸”,而左手却在正常的乐句进行中,或反之。(3)双手声部的不同弹奏风格,如:《红头绳》(江静编曲)第15-25小节,右手是十六分音符的连贯性跑动,而左手是“半连音”表情风格的旋律动机作低声部支持等。针对上述双手的声部结合关系,只有通过静心和耐心地正确“慢练”效能,才可以真正达到声部立体关系的和谐优美并且流畅,继而创造生动感人的音乐效果。
第七.弹奏的均匀问题。
均匀问题是指主要表现为节奏不均匀和声音不均匀。原因与转指和五指的下键的均衡感有关。在习琴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转指时特别是上上行大拇指转指时会有快慢的差别,而且由于大拇指特殊的生理特点下键力度特别大,使音与音之间产生了不和协,因此就利用“慢练”在每次转指的过程中都有意识的进行控制,这样慢慢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在大脑产生一种信息反射,使大拇指得到控制。
我在实践的过程中,见过一些年龄比较小的习琴者,这样的问题就更容易发生也更加突出了。由于年龄比较小手指的,力度相对来说就差点,还有手指也没有成年人的硬度,对于这样特殊的生理条件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节奏,尽量在大人的监督下进行慢弹练习,使每一拍都能到位避免前长后短、前重后轻弹奏力度不均匀,只有把每一拍的时值弹到位,力度才能更好的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要彻底的解决还要持之以恒将慢练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第八.掌握旋律指法和指序的规律性特点。
旋律指法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一般规律指法诸如顺指法、音阶和琶音式跑动等,他们都有弹奏“材料性”建设的音乐特点,可以信手弹来。然而,对于特殊性指法和指序需要针对性的“慢练”掌握。例如《欢乐牧童》(黄虎威编曲)第68小节十六分音符“一二四五”指法的高八度走向和第67、69小节 右手十六分音符指法突然变化绕弯的指序,只有细心“慢练”体悟,再如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99-118小节右手的三连音震音效果与左手交叉弹奏旋律,只有耐心“慢练”,才能使双手弹奏的平衡协调。
第九.演奏中的技术难点。
在演奏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个体的技术难点,比如莫扎特奏鸣曲中长时值音符的颤音、贝多芬的《悲怆》中的和弦的变化等。一般习琴者可以作为阶段性的“慢练”内容加以学习,消化并掌握。把乐曲中的技术课题或技术难点作为日常基本功,不断追求演奏质量的提高与升华,以使练习者真正达到熟练技术内容的目标,这是需要长期的锻炼的。这也恰恰反映出我们中国非常有名的俗话——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在艺术学习中得到知识、技术以及成就感和愉快感。
第十.掌握双音或和弦的把位指法及连接方式。
这个问题也是常见问题之一,在弹双音时往往会发生下键不统一,音色暗淡以及连接难等问题,这就非常需要细心的慢练,因为只有细心并正确的“慢练”才能弹奏轻松自如且音乐表现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