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什么是乐感?应该怎么培养乐感?学琴的你应该看看了

什么是乐感?应该怎么培养乐感?学琴的你应该看看了

乐感是什么

在音乐的学习及表演中,经常会听到乐感与音乐的品质同行:乐感是判断一个人对音乐理解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与欣赏(欣赏音乐也是一种对音辨别“硬”技巧,需要培养)、演奏、演唱等“硬”技巧相对而言,乐感属于“软性知识(乐感是一种系统的知识)”的修养。

乐感在生活中的表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以下情况下提及乐感:

1、曲子很好听,演奏者乐感很好;

2、闻乐起舞,能够和着拍子摇摆(这孩子从小乐感就好);

3、在曲子学到一定阶段后就不是学曲子了,那是一种修养(就是提高乐感了);

4、乐感是天生的,我本来乐感就差,所以记不住谱子、把握不准节奏;

5、乐感就是要多练,练多了乐感自然好了;

6、胎教是提高孩子乐感的最好办法,所以孕妇要多听音乐;

7、老师说了,要学到一定修为才能有这种乐感,乐感很神秘啊;

8、乐感是大师才具备的,我们的乐感都是一般的,无法超越大师;

9、乐感就是用“心”,只有用“心”了才能体会到音乐的真谛,那就是乐感;

好了,够多的了。但对于这些说法,哪些是对的?哪些又是错误的?或者说全对以及全错呢?要想判断好,我们需要简单的研究一下。

乐感到底是什么

【汉语字典词典】

乐感yuègǎn[music sense]指人在创作、演奏、欣赏等音乐活动时因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产生的感觉和知觉,有时也专指对音乐的高低,强弱等特性的听辨能力。

【百度百科】

乐感:

这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

具体内容包括:

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等

作为一种艺术,音乐就是要传达某种感觉(非简单的听觉),而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先天遗传,也可以后天培养。

看到上面的描述,只能说乐感真的很“抽象”。而且涉及音乐研究的领域很广;那么我们该如何“形象化”认识乐感,除了埋头苦练、“用心”渐悟以外还有别的办法找寻乐感吗?怎样才能明晰乐感呢?在此,我觉得可以将乐感理解为自然中相辅相成的三种感知规律(也就是三种自然规律,不妨叫做乐感的三种节律即:心跳的节律、呼吸的节律、思维的节律)。

心跳的节律

由强、弱、长 短、等不同的节拍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再现就形成了一种节律(就像强弱交替的心跳,稳定但也有变化,是一种动态的规律),比如:拍子就是这种节律的一种体现。音乐只要符合这种节律就会变得流畅变得不难听。

换而言之:只有符合这种节律才不会使曲子听起来磕磕绊绊(这种节律,大多数谱子会标出来,初学者可以好好体会这点)。

对初学者简而言之,就是演奏曲目时节奏、发音要均匀,变化要有简单的规律。

呼吸的节律

目前我们所知的绝大多数生命都有呼吸,呼吸是生命的重要表征之一。像呼吸一样,音乐中有着自己的生命。大到乐段、乐章,小到单音、乐句都有着自己的“生命气息”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结构性。当音乐有了像呼吸一样的节律使音乐才会生动起来,让人对音乐产生美感。这种节律谱子上有标出来的,多数需要自己去感知。

对初学者简而言之,就是让音乐有结构(不符合这种节律音乐就会变的机械,缺乏生气,就像同样语气一个字一个字地“朗读”诗歌),明晰乐句是初学提高演奏效果的一个较好的方式。

思维的节律

不同的思维有不同的审美,同样的思维不同的状态下也有不同的喜好。就比如动画片,多数的孩子都会喜欢看,但是成人对看动画片来说兴趣却不浓。

同样,不同的思维对音乐的审美也不同。只有当演奏者符合了观众的思维要求,观众才能从中体会到美感,否则无论技巧多么高超、表现多么透彻也无法达到感知上的共鸣,只会是曲高和寡。

对初学者简而言之,就是针对不同的观众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调整不同的前两种节律才能达到演奏者与观众之间感知的共振、心灵的撞击。

这三种节律是音乐的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缺少一个就无法构成音乐;而对三种节律把握的能力就是【乐感】了。

乐感该如何培养

培养乐感的方式很多,在这我就不多啰嗦了。只想针对“苦练”和“用心”谈谈自己的想法。

 “苦练”在音乐学习中自然无可非议,但是仅通过大量的练习,自己渐悟乐感我个人认为不可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送给大家,“知行合一”也许才是唯一的捷径。

“用心”是一种学习态度,但不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作为学生来说谈到“用心”是件体现好学的好事。但要是作为老师将讲不清的知识抽象成“用心”,让学生自己“用心体会(只要用心努力就会慢慢水到渠成)”的话,我个人觉得这种用心、这种行为就值得探究。

 

⊙版权声明:部分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 (1)

猜你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