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钢琴视奏能力的培养,在钢琴学习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答:首先,我想家长和老师们要树立一个观念,培养视奏能力是从一开始学钢琴时就要注意的,而不要等学到有相当程度以后才来要求。家长有了这个观念,才会及早引导孩子们注意提高自己的钢琴视奏能力,才不至于错过了培养视奏能力的最佳年龄段和最好时机。培养视奏能力,一开始就要求正确而协调地运用眼、手、耳、口、脑五大器官,形成良好的习惯。倘若开始练习弹奏时养成了不良习惯,几年之后才来扭转,不但耽误了时间,而且孩子们在改习惯时会觉得很痛苦。关于视奏能力的重要性,钢琴教育家李斐岚教授说得好:“读谱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琴进度的快慢。”倘若不抓住培养视奏能力这个根本,只追求弹会一首首曲子,那末,曲子程度越深,遇到的难点就越多,进度也就越慢了。良好的视奏习惯使眼、手、耳、口、脑的能力全面协调发展,孩子对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得到超前成长,音乐能力全面发展有了扎实的基础,克服难点的能力就强了,进度也就不断加快了。良好的视奏习惯会使孩子萌发强烈的视奏欲望,会成为孩子们将来充实音乐修养、提高音乐素质的内在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问:提高视奏能力有什么诀窍吗?
答:眼睛不离谱,手不靠眼睛自己找位置,对不对靠耳朵检验。要说诀窍,倒不是说会背这几句话就能提高视奏能力,而是一开始就要遵守这规则去做。照这规则练习,能力自然会提高。
问:手不靠眼睛,自己找位置,这能力怎么练得出来呢?
答:每次坐在钢琴前,位置要固定,让胸骨对准中音区的D键(中央C右邻那键),身体总在对称轴中心位置,各个键位就容易想象,也容易找到。心态也重要,首先要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手指、手臂找键位的能力树立信心,相信它们潜力很大,练得出来。对于幼年童年的孩子,我通常采取措施帮他们建立信心:用一张硬纸板架在孩子双手上方,遮挡视线,鼓励他大胆地独立找键位。开始时难免有错,有了错还不让他看手,而是对照谱上的音符给他讲。譬如说:“刚才你弹响的音是Mi,谱上的音符是Fa,在它的右边。重新准备,从前面过来,再试一下。”直到他不看手能做对,反复巩固为止。为了让孩子随时都清楚自己的双手在什么位置,要求手指尽可能在黑键区运动,指尖又尽量贴近键面。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出灵敏的“地形感”。
问:您是不是主张,弹钢琴要在键盘上摸来摸去?
答:这要避免引起误解。这问题问到了指触问题,也就是指头怎么用力的问题。我主张从小练好“指尖功”。每个指头按键的时候,不要压键,要用指尖“猛抓勾”,要感觉得到键子好像在跳起来顶我的指头。勾得越猛烈,越短促,感到键子跳起来顶我的劲儿越大,就越好。这说明指尖关节内侧第二骨节内面的肌肉发达了,收缩能量很大,放松得又很快。这就是“指尖功”。用力勾的时间短促,并不等于说音都很短,手指放松后仍可以呆在键位窝里不起来,音就延续了。指尖功扎实,也不等于说每个音都要强奏,用抓勾方法也能弱奏。在不要求奏断音的时候,在指尖猛抓勾的同时手腕放低,手掌的重量会使手部不至于向上弹起。如果一只手的三四个指头一齐奏一个和弦,单靠手掌重量就不够了,还要加上肘部后拉、前臂后撤、腕部下沉的动作跟它们配合。
问:哦,既然这样,您强调指尖贴近键面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让手指尖在黑键区经常碰到将要弹奏的黑键和白键,手指就能熟悉所在部位的“地形”,能意识到,高起来的黑键,哪几个指尖碰到的是“两个一组”的,哪几个指尖碰到的是“三个一组”的,是碰到了这组黑键的左侧还是右侧。这就是“键面地形感”。长期保持接触键面,两手手指尖的“键面地形感”就会发展得很灵敏。但是,手的能力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手指和手臂的运动觉距离感。近的距离,靠手指张开或收拢动作的“运动觉距离感”;远的距离,靠手臂(由大臂带动前臂)动作的“运动觉距离感”。随着手指、手臂运动觉精确程度的提高,找位置就主要凭着“运动觉距离感”了,这种情况下,指尖的“键面地形感”就在按键之前的最后一瞬间起到检验把位对错的作用。
问:这“运动觉距离感”又怎么培养呢?
答:通常要求孩子“别动,想清楚,一动就到位!”。要尽量消除含糊不清的位置状态。正如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所要求的:“新的音没认准时,不要弹,按着前一个音的手指不要离开,等着;认准了,一动就要碰到后一个音的键位。”在“一动就到位”的要求引导下,改错的方法也有一个规则:不可以一改对就往下走,改对了要马上退回去,从刚才弹错之前的那个音符重新接来过。无论是弹奏单旋律,还是多声部的和弦连接,无论是近距离的挪动,还是远距离的大跳,改错都要遵守这规则来练习。这样,手指和手臂的运动觉距离感才会逐渐准确起来,敏捷起来。
问:眼不离谱,视奏能力就会提高了吗?
答: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不过,反过来说倒是没错的。因为眼睛的任务很重,老盯着谱子还怕完不成呢,假如做不到“眼不离谱”,老是要眼睛去当手的“保姆”,照看着手不要走错了位置,那末,还想提高视奏能力就没有指望了。“眼不离谱”是大前提,在这大前提之下,对于手的位置想象力和对于音高的听觉想象力才有可能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所谓“看谱”,实际上要求在视觉看清楚之后紧接着在头脑里做两种“转译”工作。
- 一种“转译”,是把音符的位置转译成手在键盘上的位置,在动作没有做出之前,就准确地预先想清楚这些键位。
- 另一种“转译”,是把音符的位置转译成乐音音高的听觉表象,在这些乐音没有响起之前,就准确地预先想象清楚它们的实际音高。
这两种转译,都要求头脑运用想象力。从表面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是在盯着谱子看,实际上他是在练习把音符视象转换成另外两种器官的心理活动——手指选择键位,听觉设想音高。两种想象力的指向不同,想象键位属于视觉想象力,想象音高属于听觉想象力。想象,有超前性质,比较艰难,听觉想象比视觉想象更艰难。儿童最初不具备这些能力,没有严格的视奏规则约束他,这两种想象力会迟迟得不到发展;正确的视奏方法就迫使儿童动脑提高这两种想象力来适应,否则错音就来惩罚他。家长和老师要体谅孩子们在练习视奏时所处的紧迫状态,启发孩子们自觉地培养这两方面的预想能力。
问: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孩子发展这两方面的预想能力呢?
答:古人已经发明了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口说唱名。唱名科学不科学,那是唱名法本身的问题。有了科学的工具不会用,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唱名是一定要让孩子亲自说出来的。边说边点键位,唱名就跟键位挂钩了。边说边听音高,唱名就跟音高挂钩了。有意识建立了这两种联系,以后只要口说唱名,就容易唤起这两方面的想象。当然,不要让孩子误会,以为读出唱名就可以代替想键位想音高,相反,强调亲自口说唱名词汇,是为了利用唱名词汇对于培养两种想象力的促进作用。
问:刚才说的“唱名词汇”是什么意思?
答:一连串唱名紧凑地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唱名词”,词的样式可以很多,多种多样的“唱名词”供我随意调遣,总称“唱名词汇”。每一个唱名词,往视觉方向,可以唤起对于一连串键位的想象,往听觉方向,可以唤起对于一连串音高的想象,它们既可以形成先后相继的旋律线条,也可以形成从低到高同时叠合的和弦音响。有了“唱名词”,对于键位和音高的想象就能成群成组地进行了,短期内就越过了零散孤立的初学阶段。如果从键位选择联系到指法安排,那末,应该向孩子们强调,先后相继的一串音,用哪些指头去放在哪些键位上,是要一次安排好的,要尽量减少把位挪动的次数(至于在同音反复时,为了让手指肌肉有机会放松,要求用不同的指头去奏同一个音,那是另一种要求);同时奏响的一串音,一定要从低音到高音(注意,决不该从高到低!)读出它们的唱名,同时就分配由哪些指头去按这些键位。这样,唱名词就既发挥了组织指法、控制指头运动的职能,又发挥了想象和记忆旋律以及和弦的职能。
作者:赵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