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正确的姿势,许多钢琴老师第一课都会选择让孩子“握鸡蛋”。等我们手型差不多了,在开始学琶音,练习曲,然后再以考级为目标开始“苦逼”的学琴之路。
很少有孩子喜欢握着鸡蛋成天坐在钢琴前听自己不喜欢的曲子,于是家不和睦,鸡飞狗跳,虽说小班就开始学琴,但水平依然是业余中的业余。正当走投无路时,一位母亲将希望寄托在了一位英国的钢琴老师身上,而这一决定改变了孩子:
我当时抱着“死马当活马医”,“学不成也能锻炼英语”的觉悟请了一位英国老师来教琴。
一开课老师就给出4张琴谱,曲子都是非常好听的民谣,老师既不纠结手势,也不纠结音阶,上手就让孩子弹乐曲,之后就是一连串的“good,nice,great,perfect!”每次上课都拼尽全力的夸,夸得我都以为早点培养孩子,她就是下一个郎朗。
学了一学期,恰巧有一个演出活动,老师就安排了孩子弹钢琴,而女儿就把钢琴老师的任务当成了圣旨,用自己一切的课余时间把曲子练熟。演出很成功,台下的观众都礼节性的鼓掌,演出结束后许许多多家长都称赞女儿琴弹得好,渐渐的孩子也对赞美感到了“审美疲劳”。
不知从哪一天起,女儿明白别人的鼓励只是客套话,而她真正的水平只不过是业余中的业余,学琴变成了她有意识的活动,她开始刻苦纠正姿势,向老师请教乐理知识,甚至主动要求去考级。
孩子学琴的心态早已不是初学时的心态了,“我要对得起别人对我的称赞。”至此,女儿学琴之路总算重新走回正道。
来源:英国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