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钢琴课多久可以学会弹琴?”“这本教材需要学多久?”“学两年能达到什么程度?”是钢琴教师们常常被问到的。这类问题通常很难给出明确的回答,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学生的个性差异太大。其实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学生个体差异大的问题。但是其他学科大多是知识性的,而钢琴课是实践性的。就是说钢琴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就比如:谁都知道音阶要弹均匀,但是真的要把音阶练均匀了,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练习过程才能慢慢做到。帮助学生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中,教师只能靠经验。而经验是无法推向普遍的。所以说,“钢琴教学”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学科,因为它主要靠的是经验。
因此钢琴课的形式往往都是一对一小课,很像以前师傅与学徒的关系。当然,现在有很多人在办钢琴集体课。集体课肯定是有用处的:在“知道”层面上教学,集体课是效率更高的,可问题偏偏是最有含金量的部分在于“做到”。
同样一本“小汤一”,都是同一位老师来教,我本人遇到过一个月就学完的学生,也遇到过两年还没学完的学生。这时候有人就会追问,那“普通情况”呢?“平均值”呢?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同样很难回答。对于教小课的老师来说,无论教多少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那一个,每节课都是独特的一节课。我不会去把学生归类(优生、中等、差生),因为同一个学生一段时间状态好,就成了优生,状态差就成了差生,状态有波动是常态。所以在我看来,没有“普通情况”,每位学生都是“特殊情况”。
第二、教学成果很难被量化、被测评。我们都知道考级是一种目前公认的测评方式,同时也是争议很大的一种方式。一年到头只练三首考级曲只为通过考级的“速成”法很快就伴随而生。考十级同样弹三首曲子,有的学得扎实的以后就能走专业道路了,有的却连五线谱都不识,考级通过那天便是与钢琴说拜拜之日。怪考级制度?那么现在有英皇考级了,也同样有问题,我写过文章批判的。说白了就是学琴的成果很难被量化、被测评。权宜地测评一下是可以的,当作一段时间的目标与动力也罢,但结果千万别太当回事儿。
但其实,我认为钢琴课最大的收获不是结果,是过程。我关心的除了学生能弹出什么样的音乐,更多的是音乐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人品质等)。从这方面看来,我常觉得自己更像学生的人生伴侣,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把自己与学生放到同一境遇中,与他们共同成长。
说了那么多,可貌似关于“钢琴课学多久才能学会”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方面我反倒不如某些机构打出“XX分钟学会钢琴”这类标语来得振聋发聩,深入人心。但是口号喊喊容易,真的做到就是另一回事儿了。当然,商家有商家的如意算盘:如何算是“学会”的最终解释权还是在商家手里,无论你弹成什么样,它说你学会了就是学会了。
我当然不会这么干。为了让读者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歌手李健是他小时候跟老师学吉他的事。李健先是参加了吉他老师的初级吉他班,学得很顺利。初级班的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弹了一首很好听的吉他曲,并告知同学们,想要弹这首曲子,请来参加吉他中级班。李健当时觉得很好听,于是报名参加了中级班,一同报名的还有班上另一些学员。中级班最后一节课,老师故技重施,又弹了一首很好听的曲子,并预告,高级班就能弹这首。他很喜欢,于是又报名了高级班,一同报名的也有一些其他同学,但是明显比上一次少了。如此往复,他就跟这位老师学了好多年,之后的班的规模也越来越小。后来,他就成了一名吉他高手。
其实学习钢琴也是一样,最初级的“学会”可能几节课就能完成。但是“山的那边还是山”,总有一座座新的山峰等待你去攀爬,总有新的阶段等待你去学习。问题就是你想不想继续走下去。你若想走下去,便可以一直走下去,你若不想走了,随时可以停下。但就像世上所有事情一样,坚持走得越远,人就越少,而收获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