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演出即将迎来高潮——10月30日,闻名遐迩的英国钢琴大师安德拉斯·席夫将为中国观众献上一场重量级的独奏音乐会。作为京城乐迷的老朋友,他曾在2011年和2013年两度登临大剧院的舞台举办演出,还以大师课的形式近距离指导中国青年音乐家。阔别五年后,席夫的再度亮相引起广泛关注,距开演还有半个月,各档位的票就已销售一空,足见这场独奏会的火热程度。
席夫于1953年12月21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出生,是一对从二战中幸存的犹太夫妇的独子。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青年时代进入匈牙利最高音乐学府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受教于著名当代作曲家库塔格·捷尔吉,并与匈牙利传奇天才钢琴家科奇什·佐尔坦是同学。随后,他前往伦敦跟随英国古乐大师乔治·马尔科姆深造。在接下来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和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中赢得优异成绩后,他逐渐受到音乐界的关注,开启了个人的演奏生涯。此后席夫放弃了匈牙利国籍,先后成为奥地利和英国公民。
席夫无疑代表了音乐家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组建过自己的乐团,创办过自己的音乐节,开过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专题讲座,又被利兹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不时还过一把“跨界”瘾,在顶级交响乐团面前自弹自指。无论听他讲话还是弹琴,人们都会被他生动而专注的神情所深深吸引。席夫的魅力就在于他具有超凡的叙事能力,坐在舞台上的他,与其说是在表演钢琴技巧,不如说是在向观众娓娓道来他所理解的音乐故事。正因为此,从技术层面看,他对音色与力度的把握不仅收放自如,而且在活泼、有趣的同时不失理性。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乐曲,席夫的演奏都不会让人感觉到钢琴家对音乐作品的“征服感”。相反,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举重若轻”。席夫说:“每一次诠释都是作品个性和诠释者个性的结合。”正是凭借充满魅力的人格,他能将音乐内在的快乐与智慧传递给他的听众。
在下周二(10月30日)的独奏音乐会中,席夫将为我们带来一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思想深度的经典曲目。整场曲目单上共包含七首作品,初看或许有些眼花缭乱,其实安排得很有章法。音乐会的中心骨架是勃拉姆斯的三部晚期钢琴曲集:《三首间奏曲》《六首小品》和《四首小品》。这三首写于1890年代的作品,不仅是一位伟大作曲家暮年的天鹅之音,更是浪漫主义时代即将倾颓之际的激流回荡,优雅、梦幻的旋律中渗透着孤独与悲痛,无处不回荡着对往昔的追忆和眷恋。其中,《A大调间奏曲》等一些格外打动人心的篇章早已成为钢琴音乐中的不朽经典,它们构成了音乐会的情感内核。
穿插其中的,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舒曼的四首作品。席夫有意挑选了这四位大师各自创作中更具情感维度的作品:巴赫的《b小调第24号前奏曲与赋格》是其《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收束之作;《a小调回旋曲》是莫扎特一首著名的小调作品,流露着克制的伤感;《幽灵变奏曲》是舒曼精神崩溃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乐曲的主题来自于幻觉中“精灵们”为他所奏的音乐;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告别”》则为全场音乐会压轴。席夫非常喜欢把很多曲目连贯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演奏,让不同的作曲家与作品相互“对话”。届时他将如何处理,我们拭目以待。(作者: 武跃)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