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王子李云迪与恩师但昭义。苏伟明 摄
编者按
在深圳,有一位多年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为深圳钢琴艺术的发展和“钢琴之城”建设呕心沥血的钢琴教育家,他虽已年届七旬但依然“退而不休”,耕耘在艺术教育最前沿,为钢琴界培养输送人才——他就是著名钢琴教育家、深圳艺术学校教授但昭义。
在钢琴教育界,“但昭义”已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一个象征。李云迪、陈萨、左章、张昊辰、薛啸秋、潘林子、古静丹……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钢琴界都响当当的人物,均出自他的门下。
深圳晚报从今日起开启“走近深圳文艺名家之但昭义”专栏,通过全面细致的报道,引领读者了解但昭义的教学之路、音乐之路和人生之路。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昨日,但昭义在深圳艺术学校接受了媒体采访。
1995年,当时的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钢琴基础薄弱,深圳艺术学校才刚刚开始中专招生。
而今的深圳,在建设“钢琴之城”的道路上底气十足——无论是不断涌现的杰出青年钢琴演奏家,还是力量雄厚的钢琴考级队伍,抑或是庞大的琴童数量,都让深圳的钢琴教育领先全国,令人羡慕。
短短20多年,深圳钢琴事业发展到如此高度,源于深圳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和对钢琴教育的扶持,也不得不提到一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
但昭义与深圳彼此成就
但昭义1940年11月生,籍贯重庆,196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并留校任教,后被选派赴京进修,师从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1995年,但昭义来到深圳,开启了一段他与深圳相互成就的传奇经历。
“我那时的想法是,踏踏实实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一步一步夯实这里的钢琴基础。”但昭义来深圳之后培育出李云迪、陈萨、左章、张昊辰、何其真、薛啸秋等一批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的钢琴家。这批钢琴精英成就了让深圳骄傲的成绩,并让“钢琴之城”的美誉越传越远。
在临近退休的年纪来到深圳,对但昭义来说是个冒险,但也恰恰是这个决定,成就了但昭义的教育传奇。“在深圳,我得到了全面的、无条件的支持。以李云迪为例,如果当初没有跟随我来到深圳,他绝不可能达到今日这样的高度。到深圳后,李云迪先后参加了5次国际比赛和两次国际大师班,都是由政府和学校资助出去的。虽然那时大家对国际比赛的认识不一定透彻,但对我的决定和要求却毫无保留地支持。甚至从来不给我们下任务,从来没有说一定要去拿奖,而是放手让这些孩子去锻炼和闯荡。这显示了深圳的文化远见。”在但昭义看来,如果没有选择来到深圳,可能就不会有如今如此辉煌的成绩。
“少年钢琴家团”受瞩目
截至目前,但昭义门下有25人在国际钢琴赛事中斩获67项奖,21次获得第一名,创造了钢琴艺术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艺术教育的重大突破,也被视为“但昭义模式的成功”。对一位钢琴老师来说,能培养出一位顶尖钢琴家已属不易,而但昭义却是在“批量生产”。“但昭义教学”一度成为钢琴教育界探究的热点。
以但昭义国际获奖学生组成的“深圳少年钢琴家团”,近年来多次应邀出访欧洲、美洲、非洲,在法国“中法文化年”、美国“中国文化节”、埃及“中华文化北非行”、波兰“深圳文化周”,以及葡萄牙“欧洲钢琴教师年会”等重要文化交流活动中,演出钢琴专场音乐会,受到所在国家组织者和听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赞赏。2005年10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为他们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专场演出以“来自中国的四位钢琴奇才”为题发表评论说,“他们所展现出的技巧和控制,即便不夸张地说,也让人瞠目结舌”,“演出的艺术性与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们“关注所有这些年轻的名字吧”。
但昭义对这些光环淡然视之。如今年逾古稀,他依然隐没在学生的触键背后:“教钢琴依然是我的乐趣,干自己愿意干的事就很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热爱钢琴教育不遗余力
但昭义不希望别人管他叫“金牌教练”:“我对这个称呼有点反感。其实陈萨、李云迪最初都不是我的学生,他们投到我门下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种缘分。而我自己,天生对音乐也不是很敏感,还曾被认为是没有乐感的。所以要求我像大师一样去演奏,那是不现实的。我热爱钢琴教学这份工作,对孩子都尽心去教,后来有素质好的孩子主动来找,形成良性循环,这可能是有一点成果的原因。”
至于教学的诀窍,但昭义将其归结为三点:“第一是注重基础,要踏实勤恳,容不得一点马虎。第二是注重声音,钢琴是一项听觉的艺术,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最核心的,没有好的声音就没有好的音乐。第三是注重音乐表现,也就是风格问题。一个好的声音只有具有情感的表现力,才能进入音乐的范畴。”
在他看来,“钢琴弹奏不是耍杂技,钢琴家是艺术家,而不是匠人。一定要知道,演奏技巧只是手段,音乐才是最终目的。我常常跟学生讲,不要盲目追求技巧,音乐没有抓住情感和灵魂,无论弹得多猛,都只能说震撼人,但不一定打动人。”
由于年龄的关系,如今的但昭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给中国的钢琴界培养基层师资力量。新近,他和他的团队编撰出版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是我国第一套兼具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趣味性的钢琴基础教材,这是他送给从事幼龄琴童教育的老师最大的诚意。“我现在已经不教小孩子了,一个人只能教几个小孩,而一个教师可以影响一片学生,所以发挥余热的话,我想更多的是放在对教师的培训上。”但昭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