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4岁学习钢琴至今,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教钢琴课已有十年。在这么多年的授课中,我发现家长们对学琴有着很多的误解,学琴究竟是为了什么?从根本目的上来讲,学琴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协调能力,提高素质和艺术修养。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家长们往往是有目的性的去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在学琴的过程中,把考级和升学加分作为了主要的目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对于孩子们来说,现在的教育压力太大,学习艺术其实可以缓解压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的督促和教师的引导往往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作为一个钢琴教师,我深知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兴趣。在考级教程中,曲目的选择很少,都是技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然而以考级为目的家长往往急功近利,想要孩子快速地过级,那么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考级的曲目长期地,枯燥地进行练习。钢琴技术本身是很枯燥的,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说,没有技术就不可能完美的表现音乐,但为了拥有技术,枯燥的锻炼方法却会使音乐失去灵魂。就算技术再完美,手指跑动的再飞快也只是一台弹琴机器。长期以往会使孩子对艺术本身丧失信心,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就算手中拿着钢琴十级证书,却依然徘徊在艺术的大门之外。
就考级过程本身而言,对孩子学琴是完全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但许多家长及教师却往往扭曲了钢琴考级,把获得证书作为最终的目的,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在考级中,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主旨在于锻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获得大家的认可等等。这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拿到几个证书就能代表孩子本身的能力有多强。所以在对钢琴的学习当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将来孩子走向社会,不管是否从事艺术工作,本身能力的优秀才会使孩子处理各种事情游刃有余,而不是死弹琴,弹死琴,把一切变得那么具有功利性,从而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木讷。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准备了几个考级曲子,结果很多孩子都演奏的标准而机械,没有任何感情,纯粹是在弹琴,而不是演奏音乐。我拉过孩子仔细端详,发现孩子本来该拥有的清澈眼神透出了属于我们成人的浑浊和呆滞。我问孩子:“你弹的曲子好听吗?”孩子很勉强的说:“还行吧。”我没有从这小小的躯体中感受到一丝童真,却感受到了许多无奈。本身都没有被音乐所打动,怎么能够感动别人?一边的家长忙着问“孩子怎么样啊,有没有前途啊,能不能考音乐学院啊”等等问题,我只能孩子般地无奈地笑笑:“还行吧。”这一切说明了孩子只是为了家长而弹琴,家长是为了孩子前途而让孩子弹琴,这一切并没有错,只是艺术本不应该具有功利性。贝多芬说过“音乐应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如果孩子从艺术中并没有感受到任何的激情,只能说明没有正确地认识艺术。
学习钢琴不该有功利性,如果只是为了考级而学琴,那么请停止吧。
如果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请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真正地被音乐所打动,这样才不会使得本来具有良好促进作用的钢琴考级变得庸俗不堪。
以上只是本人一点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