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六个不重要
▼▼▼
1、难度不重要
很多国外的老师认为“中国孩子技巧够,但缺音乐。”许多听众与其说是听演奏,不如说是看杂耍更恰当。在他们眼中只有力度和速度,而情绪、色彩、对比等却全然不知。
也有很多琴友认为自己弹到《李斯特》和《肖练》、或者《拉2》等等,就认为自己一定到了相当专业的高度,实际并非一定如此。不否认技巧的重要性,但要想想,比如“这首曲子我能弹熟,李云迪也能弹熟,但为什么人家弹这能得肖邦赛冠军,而我练得再熟也不能?差在哪里?”
音乐注重的是表达情感,而不是单纯的把曲子弹熟练就行,更不是单纯的炫技。既然到了这个程度,那么单单把谱面上所有的表情处理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这个阶段的曲子要求演奏者需要有一定的乐感积累和大量基本功的训练做基础才行。
弹钢琴要求的不和是上网聊QQ打字一样不出错就行。正式演出时,哪怕错几个音,但只要情绪饱满的小曲子就远胜过没错音但缺乏感染力的大曲子。
2、时间不重要
有些琴友总以为每天闷在琴房里硬练的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在琴房闷足10个小时就一定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音乐需要一定的内涵,其灵魂就是演奏者丰富感情积淀的一种宣泄。每天单纯的硬练,哪怕练法很正确,最多也只是在纯粹的练技巧,而并不能对“音乐”有太大帮助。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李云迪在德国进修时每天的时间安排。他每天练4小时琴,其余时间散步、看书、和别人交流学习、偶尔也上上网。而只一味的跟人家拼时间、硬练、就无疑于“题海战术”。
3、学校和学历不重要
无论在哪,都是每周一次专业课,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要自己勤奋努力地钻研。如果想真正投身在这个事业里,就需要每天脑子里装的都是它,要对它绝对专一才行。
学院毕业的不都是音乐家,普通学校出来的也不全是业余的。要端正学音乐的态度,热爱、天赋、勤奋这些才最重要,盲目追求名校没意义。
所以关键还是看主观,而不是看客观;要看个人,而不是看出身。
4、结果不重要
学音乐的人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家”的,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和练习过就不用后悔了。不要把目标定得不适合自己,也不要盲目与别人攀比,因为那样的结果只会把自己弄得很累,而且还会产生不良情绪。
学音乐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会享受艺术从而享受生活,还有得到通过练琴培养出来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毅力等等。但无论为了什么而学、学成什么样了,都不要做级别和虚荣心的奴隶。
5、肢体语言不重要
肢体语言不是单纯靠老师口头上的讲述来培养,比如“你头再低一些,身体再放松一些……”等等。那样的话即使学生勉强做出来也太生硬了。
一切要做到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感受所表现的肢体细节才好。也就是说等演奏者能真正了解乐曲了,能发自肺腑地去在琴上歌唱了,就有好的肢体语言了。
6、级别不重要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很多人一提到弹钢琴的,首先一句话就是问“几级啊?”还有的人觉得9级的人一定比8级的水平高。与其问这些还不如问“跟谁学的”和“从几岁学的”。
因为业余4级程度的人练两个月也能弹熟6级的曲子,所以级别只能说明拥有这级别的人曾经弹熟练过这些曲子。这个和英语的级别是完全不一样的,英语的4级到6级差别挺大,但钢琴的4级到6级相差太小了。
要明白以下几点:
(1)不要把过多时间用在只练考级曲子,这样容易“偏食”。
(2)考级只是通过给自己定目标来勉励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3)不要仅仅为了考级而练琴。既然国内文化课教育已经是应试教育了,所以请尽量别让钢琴教育变成“应级教育” 。
一个真正把弹琴当成享受的人是不会在乎自己有没有几级证书的。所以一切都应该从兴趣出发,热爱音乐的不考也无妨,不热爱音乐的考了也白考。
02两个重要
▼▼▼
1、交流很重要
艺术贵在交流,只有交流才有提高。交流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老师上课、看别人的演奏、与人聊天等等。有的琴友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与别人交流。
比如来个琴友说“你也来弹一曲大家欣赏一下吧?”自己就不敢或不愿意弹了。怕比自己水平低的说自己“显摆”,又怕比自己水平高的说“差劲”,想得越多,给自己设下的障碍就越多。
2、兴趣很重要
一个学生从新手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要培养好这个时期的基础和兴趣。这个时期不仅是教师、就连家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会让孩子培养出好的习惯和兴趣,否则会相反。
现实中有很多情况是父母自己不喜欢,却硬逼迫孩子学。每到周末,父母要么出去玩、要么家稀里哗啦打麻将、看电视,而把孩子禁锢在孩子的小房间只扔下一句命令“练几小时”,再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在这种状态下要让孩子喜欢和热爱钢琴就实在太难了。
很多家长省吃俭用为了孩子不惜花钱买琴、交学费,但孩子依旧不爱学,这时家长要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练琴环境和学习气氛?如果父母也能学一点音乐或学一点别的乐器就更好了,这样还能跟孩子交流、合奏,会对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