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暴力陪练”、“不要打骂孩子”、“要多做引导”等等,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依然有很多家长在陪练时,一言不合就打骂孩子,轻则指责训斥,重则羞辱打人。看到孩子弹不好琴,有些家长会厉声训斥孩子,有些会羞辱孩子为“白痴”、“蠢货”、“不长脑子,连这点东西都不会”,有些会直接动手打人,情绪激动时甚至会撕掉乐谱,搞得孩子哭嚎不止。
为什么大家都说这种行为不好,而家长们还是无法克制自己呢?
我自己也曾经教过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即便是在课堂上,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无法迅速掌握老师教的技法和知识,就会当即翻脸,搞得孩子战战兢兢。说实话,我作为老师,对这种家长实在是无能为力,试图与家长沟通时,反而被指责为心肠慈软,对孩子不负责任。我就是在旁边看着家长训孩子,都难免会用刻薄的心思揣度,觉得这会不会是家长对自身的认同感太低,以至于要如此这般、竭尽全力地培养一个精英式的孩子来为自己刷存在感?
家长的暴力陪练通常起不到任何帮助孩子的作用,反而会向孩子传递负面情绪,给孩子留下了你是个糟糕的家长的印象,导致孩子要么战战兢兢,要么寡言少语,要么只做表面功夫敷衍家长,要么情绪反弹、顶嘴叛逆。
家长的焦躁,本身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说明家长在理性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前,完全没有能力处理自身的情绪,也不能克制发泄情绪的冲动。说穿了,就是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发泄,如何自己才能痛快,而不考虑孩子感受,也不顾忌打骂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之,就是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先得自己脾气发“爽”了再说。
这类家长,通常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这样,在处理职场关系、夫妻关系等方面,都有同样的问题,表现为说一大堆伤人的话,却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且,即便是之后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了,也没有人会在经过之前一番羞辱和伤害之后,还有耐心去听“出口伤人者”说了些什么。
弹琴本身就是很难的事,不仅需要长时间练习,更重要的是领悟力。任何人都会犯错,孩子更是如此。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学不好,不代表经过努力之后还学不好。家长要了解这个过程,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不足而急躁。家长的急躁,有些是因为想要帮助孩子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而有些则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优等生”标准而恼羞成怒。如果是前者,家长和老师多沟通,找出帮助孩子的方法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后者,家长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漩涡当中。
许多琴童年龄小,很多演奏技法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老师们也了解孩子的这种特性,通常不会紧逼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而是通过多节课、多首相同技法的曲目来练习和巩固。家长们也应该遵循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毕竟一口吃不成胖子,任何知识都是要经过“初步了解、专门学习、重点练习、反复思考”的过程之后,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家长陪练的目的,不是要孩子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帮助孩子进步,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更有见识的人。
还是那句老话: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自信,孩子也自信;家长焦虑,孩子也焦虑;家长功利,孩子也功利。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会掩饰、会伪装,而孩子则通过天真无邪照出了父母原本的模样。我们姑且不说“暴力陪练”这个小的方面,单说“暴力”一词。用“暴力”来应对问题的家长们,无论是言语暴力还是肢体暴力,无论是冷暴力还是热暴力,都是对自身不自信的体现。只有那些没有足够才智来有效解决问题的家长,才会诉诸情绪的发泄,通过暴力发泄出的愤怒也不过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而已。
因此,在对孩子发火之前,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家长的本分,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才能、有信心去引导孩子,看看是不是有打骂孩子之外的方法。家长先提高自身,才有资本去提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