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经历了300年的历史,人们对钢琴教学的研究也经历了近3个世纪的发展。进入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的理论逐渐被应用于音乐研究。“人”作为音乐行为的主体,对其自身心理行为的研究成为音乐研究的一部分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作为音乐艺术形式的一种,目前人们对钢琴艺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与心理研究相结合。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演奏者所面临的问题,战胜自己,克服紧张情绪,就能获得一半的成功。
“内心听觉”这一词在音乐界早已被广泛使用,它意指“在内心(实际是头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
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都是内心的音乐活动。器乐演奏是一种音乐的再创造,因而演奏不单单是作品的单纯模仿或机械的形式化的刻板记录。然而演奏中是否具有创造性则须通过了解意象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加以判断。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是钢琴演奏者良好音乐表现的内在基础。
主要表现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与控制问题。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是引起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鸣,定音鼓的轮击好像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像下雨的声音等等。
我们在演奏时,应该做到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提前于外化的真实音响,对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分寸做出计划,以便调整自己在演奏时的动作。
由于内心听觉协调手上动作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时这个动作就固定下来,并且一旦固定下来后就会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动作,下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音乐,我们就会自动地由这一动作表现出所期望的音乐。
这就是我们由内心听觉来调整演奏音响效果的过程。演出过程中演奏者会紧张,并产生心理的变化,但只要理性地去看待它,有效地运用内心听觉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是可以获得完美的音乐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