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练琴怎麽办?
三分钟热度怎麽办?
要逼小朋友练琴吗?
小朋友不喜欢,要继续学吗?
要不要「逼」孩子练琴,是许多家长的困扰。
其实,家长在孩子学琴过程中能做的,是培养孩子的练琴纪律,让孩子从「被逼」,到享受音乐的乐趣,之后,便没有「逼」的这件事。
这个过程,你需要以下十个原则
1. 初期练琴时间不需多
小小孩每次15-20分钟,或许只练一本,不须每次练习都把练习本弹完。
年纪越大,练习时间越长,也可运用零碎时间,10分钟也可练一个段落,养成时时碰琴的习惯。
我的建议:一首曲子练习的时间,是该首长度的12倍。如一首曲子1分钟,就要练12分钟(不含反复)。
2.将老师布置的乐谱练熟,是基本态度
练习不足、课前临时抱佛脚,重覆的曲子自然会被要求再练一週,没有新曲进度,对孩子而言没有成就感,也觉烦躁,形成恶性循环。
学琴的态度,和学习其他事物道理相通。
练习、进步、收获,即成良性循环;
不练习、停滞、沮丧则开启恶性循环。
协助孩子把上课内容练习好,透过计时器,练琴积点等各种方法,让孩子在练习充份的状态去上课,看看孩子下课后的反应,相信会信心满满的。
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努力和时间,没有不劳而获。
3. 观察孩子是「害怕挫折,还是不喜欢音乐」
孩子说没兴趣、不想学时,观察孩子是「害怕挫折,还是不喜欢音乐」。
有时候只是没把上课内容练习好,害怕去上课,或是正学习新的技巧,遇到瓶颈而退缩。通常唉唉叫时,就是孩子卡关,需要突破闯关的时候。衝过关卡,就是下次成长进步的开始。
如果孩子哇哇叫,却没有针对问题解决,弄清楚逃避的原因,就毅然停止,想想,孩子碰到其他困难、或学习其他才艺,是不是也可以哇哇叫就半途而废?
至少学到看懂音符,看到简单的谱能摸摸弹弹自愉,稍稍能体会音乐的美好吧。
4.生活中养成播放音乐的习惯
生活中要养成播放音乐的习惯,让孩子常常听、时时听,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份。
练到听过的曲子,会特别感兴趣。
5. 带领孩子看音乐相关影片
比如《交响情人梦》是很棒的古典音乐入门,有趣、好笑,又可看到主角对音乐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
这部影集和电影,我们家看了N遍,也买原声CD,自然接触许多经典乐章,也认识莫札特、贝多芬、舒曼、萧邦、拉赫曼尼诺夫等多位音乐家,延伸去找其他音乐。
6. 每个孩子不同,才华也有异
哥哥曾想放弃,坚持的结果,是让他有机会领受音乐的奥妙,并乐在其中。
弟弟也坚持,但他的钢琴在哥哥面前,较难得到成就感。因此依他的特长发展「相声」的喜好,兄弟在钢琴学习上分道扬镳,但音乐上仍有「管乐器」为交集,哥哥学萨克斯风,弟弟吹小喇叭。
弟弟在决定停止学习钢琴前,有约一年缓冲判断的时间,同时寻找其他亮点,审慎评估后才决定停止。但停止后,偶尔还是摸琴,也鼓励他找谱练习,非一刀两断。
7. 别一开始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专家」
不一定会是弹奏的专家,至少能够聆赏喜好音乐,就是生命中美好的礼物。
钢琴是乐器之王,开拓认识音乐的入门确实非常有优势,但仅是认识音乐的方法之一,如果因为习琴不成,断绝聆赏音乐的路,就太可惜了。
8. 比赛是观摹,聆听他人弹琴的过程也是学习
看台风、听音色、节奏、情感,见贤思齐,亦有机会自省弥补不足。
比赛中,一次可听到许多作曲家不同曲风的乐章。
回家后,孩子往往会找有兴趣的乐曲聆听, 或自己练习。
也会找到不同钢琴家的诠释,这些过程都是培养聆听、鉴赏音乐的能力。
此外,上台前心理素养的培养很重要。
到最后已经不会管其他参赛者弹得如何了,只希望上台,弹一场没有遗憾的琴,弹一首能感动自己和他人的曲。
9. 胜不骄,败不馁,是比赛中要练习的
挫折教育很重要,没有一个不会经历失败,孩子失败时,或许会像个暴风圈让人不敢接近,但一定记得引导,帮助他调整心态,让他睡场觉、打场球,调适,调适。
之后,准又会见他游到钢琴那儿,弹琴陶醉。
孩子要能学习调节抗压力,成功时高兴片刻,失败了也有方法纾解。
此时,音乐才真正内化到孩子的生活中了。
10. 陪孩子学琴的过程中,父母也一起成长
我小时候学琴,当时没有这麽多的音乐资源,就是傻傻的弹,现在跟著孩子,又重温一次,再次认识这些音乐家和乐章,获得许多乐趣。
孩子他爸不会弹琴,但过去是小鼓队的。他常说自己像「野田妹」的爸妈,不懂孩子在搞什麽,但如此也给孩子很大的空间。
我知道他爸是关心孩子的,他会把孩子练的曲子下载到手机,在上下班路程中听,渐渐地越来越乐在其中。
无论父母自己是否学琴,是否「懂」音乐,给孩子都一样是鼓励、陪伴与支持。而自己,就在过程中接受音乐的薰陶,开启另一段音乐人生。
如此,也不用把焦点都关注在孩子身上,当自己也有找音乐、听音乐的动力时,孩子自然也受到鼓舞。
和孩子一起徜徉在音乐的世界,先苦后甘,这过程怎能不值得追寻?